娄底日报丨拾光者 —— 耕耘
2025-07-02 10:54:5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娄底日报 | 编辑:杜斯律 | 作者: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星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04

原载7月2日《娄底日报》3版


文/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星

图/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新山

  城市是故事的万花筒,每一面棱镜里,都映着千万张鲜活的面孔。

  他们是“拾光者”,用热爱谱写人生的律动,用双手托起生活的重负,用脚步丈量街巷的温度,用坚守点亮城市的微光。

  从今天起,娄底日报社·娄底新闻网推出系列微记录片《拾光者》,以镜头为笔,光影为墨,记录那些平凡却滚烫的面孔。

  拾光而行,步履生暖。

  愿你我都能看见光、追逐光、成为光。


  晨曦微露,双峰县走马街镇的广袤农田从朦胧中苏醒过来。禾苗舒展身姿,在风中轻轻摇曳,宣告着生命的蓬勃与无限生机。

  57岁的种粮大户彭文清踩着湿漉漉的田埂,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30多年来,他从一名自给自足的普通农民,成长为湖南省种粮大户、湖南省劳动模范,将足迹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。

彭文清和合作伙伴在基地内

  育秧大棚里,一排排秧苗绿意盎然,蓄势待发。彭文清熟练地推着独轮车,在乡间田埂来回穿梭,将一盘盘秧苗运送到插秧机旁。随着插秧机轰鸣声响起,秧苗整齐地扎进水田。科技提升了效率,但不变的是农人对土地的敬畏与深情。

  “苗认土,人认根,你付出多少,就得到多少。”在彭文清看来,农业从来不只是种地,更是一种传承。

  2018年,儿子彭攀峰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,把“新农人”的梦想种进了父亲的田垄。从那以后,父子俩便并肩作战在田间地头。

  基地里,扑面而来的热气催生万物生长、瓜果飘香。彭文清手持修枝剪,向彭攀峰边示范边讲解技术要点。剪刀开合间,是30年经验的倾囊相授;枝条落地时,是老一辈的技艺与新一代的理念在这里交汇,为农业发展注入更多可能。

  科学种植,离不开专业的指导。辣椒园中,走马街镇农技站站长李铁强现场讲解、细致演示,手把手教彭攀峰识别虫害,让年轻的“新农人”更快成长,也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。采摘的农民挎着竹篮,指尖翻飞间,辣椒堆成小山。

  互联网的普及,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
  年轻的基地主播雷婧举着鲜翠欲滴的黄瓜,笑容灿烂。“家人们,看这黄瓜,又大又新鲜,是我们自己种的,纯天然、无污染。”

  屏幕那头,是烟火氤氲的万家食案;屏幕这头,是热火朝天的田野与汗水浇灌的果实。电商直播打破了传统农业的销售壁垒,让地头的丰收直接走进千家万户,也让土地与城市的心跳更加贴近。

  暮午时分,灌溉系统启动,清水缓缓滋润土壤,滋养着每一株作物,也滋养着每一位耕耘者的梦想。

  “我是农民的孩子,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田地里跑,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。现在政策好,机会又很多,我想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让种地更加科学和省力,和老爸一起把田地种得更好,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”面对镜头,彭攀峰的话语掷地有声。

  “用科技赋能农业,让父辈的汗水结出更甜的果。”这是彭攀峰的梦想,朴素却坚定。

  夜幕降临,合作社灯光如星辰点亮田野,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。

  从一粒种子到千亩良田,从孤身奋斗到带领乡亲致富。两代农人用双手接力光阴,他们知道,只要根扎得够深,苗就能长得更旺。

 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光阴从不辜负,未来正在拔节生长。

工作人员在采摘辣椒

工作人员将新鲜采摘的茄子装车,准备发往超市进行售卖

彭攀峰在查看水稻的根系情况

彭文清在传授梳果经验

走马街镇农技站站长李铁强手把手教彭攀峰识别虫害

彭文清在葡萄基地内梳果、剪枝

基地主播雷婧在直播

雷婧直播完后,给劳作中的父亲递上“暖心茶”


责编:杜斯律

来源:娄底日报

  下载APP